为切实提升服务效能,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罗庄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立足职能,勇担使命,在审批服务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坚持守正创新和问题导向,扎实推进“依法审批、阳光审批、开门审批、闭环审批、智能审批”,五个审批工作取得新成效。
一、强化法治保障,坚持“依法审批”
法治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基础,罗庄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,大力提升队伍法治素养,深化审批制度改革,强化权利监督制约,将“法治元素”融入到行政审批全过程。坚持职权法定,对依法承接划转的210余件审批事项,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权责清单,确保审批环节限时公开,审批流程依法依规进行。坚持改革目标导向,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,选取法律关系明确、材料审核简单的30项行政审批事项,探索实施“独任审批”制度改革。建立行政审批分级会审机制和重大行政许可合法性审查制度,编制《行政审批分类分级审核决定清单》,实施行政审批全链条责任制,明确每个审批环节的具体责任和工作要点,为依法依规审批提供强力保障。强化内部法治监督,定期开展行政审批案卷评查。推行“说理式审批”,把普法说理贯穿于行政审批全过程,对申请人说透法理、说明事理、说通情理,不断提高行政审批的说服力和公信力,积极营造勤勉务实、风清气正的行政审批氛围。
二、构建透明机制,推行“阳光审批”
坚持审批权力在阳关下运行,严格落实行政许可公示制度。今年上半年,罗庄区行政审批服务局通过临沂市信用体系网站累计公示许可信息12386项,力求信息公开的全面性、时效性、准确性。完善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,动态调整服务事项6033项,准确、全面提供办事指引,实现无差别受理、同标准办理。建立健全监督机制,制定实施《罗庄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行政审批服务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制度》《罗庄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内部人员干预、插手审批服务事项办理记录、通报和责任追究管理规定》,防止机关内部人员干预、插手审批服务事项办理,强化监督检查,确保行政审批事项办理质效。
三、畅通沟通渠道,实行“开门审批”
根据事项具体办理情况,依托沂蒙政务云客服,每周对办事企业群众进行电话回访,高频事项随机回访,精准收集问题和评价。目前已电话回访3000余人次,开展云连线30余人次,公众号回复160余人次。创新设立政务服务观察员制度,聘请10名企业、群众、政协委员代表,定期参与行政审批明察暗访活动。积极开展政务服务体验官回访行动,全区共聘请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政务服务体验官68名参与审批体验与回访。设置“吐槽找茬 ”窗口、“办不成事反映”窗口,多渠道收集分析社会公众意见和满意度,定期分析12345、“好差评”数据,制定整改提升措施,改进政务服务工作。
四、加强审管互动,构建“闭环审批”
按照“谁审核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构建全链条闭环审批,通过事前“介入辅导”、事中“容缺受理、联合踏勘”,事后“审管信息双向推送”,形成全周期无缝隙服务链条。建立审管联动运行情况月通报制度,前三季度,共发布全区及局内通报18期,信息推送率、认领率均达到100%。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,解决审批、监管政策问题,加强互联互通,共召开业务会议13次,有效解决审批与监管衔接事宜。制定印发《罗庄区审批服务失信惩戒措施清单》,梳理编制“审管联动+告知承诺”事项清单,实施“信用+承诺”“信用+容缺受理”“信用+秒批”等便利化审批模式,建立健全信用联合惩戒机制。联合监管部门开展市场主体虚假承诺专项整治行动,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履诺能力,共撤销市场主体9031户,形成审批监管闭环机制,营造了规范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。
五、深化数字赋能,推进“智能审批”
深化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改革,全区6033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山东省政务服务网,全程网办率达到100%。升级改造3.0版“爱山东”APP,优化掌上办服务,搭建惠企专区、智慧社区、双全双百等专区,开发疫情防控登记、政务百科等多项拳头应用。完善政务地图建设,按照“主城区、街镇驻地、重点社区”三类,梳理规划确定75个服务能力强的站点,打造主城区“15分钟便民服务圈”,实现信息精准维护。建设街镇“24小时自助服务区”,统一配备自助服务终端,上线智能“秒批”系统,开通快速注册通道,实现个体工商户在线申报、“智能审批”、营业执照实时打印。
服务好不好,群众说了算。下一步,罗庄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把企业群众的意见建议变成政务服务的“行动指南”,持续抓好“五个审批”及大厅管理相关工作,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便民化建设,促进审批服务水平全面提升,为推动罗庄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。